本月初,市工商联在复旦大学举办“广州市民企精英第三期培训班暨自贸区与民营经济发展研修班”,本人有幸参加学习。短短数日的复旦之行,培训内容相当充实。其中,在上海自贸区的观摩学习,更让我感触颇深。
上海自贸区的市场化服务机制
作为一名金融从业者,从文件到风向、从政策到落地,上海自贸区的诸多方面都在我平常关注的范围之内。然而,过往远距离了解到的“硬知识”,却不及此行近距离感受到的“软文化”来得让人震撼。
由于工作关系,我去过许多全国大大小小的政府开发区,也听过不少当地负责人对开发区的介绍。然而能把宣传材料做得具体详实,政策明晰,数据丰富的,为数不多。能将自身真正定位于服务企业,服务市场的开发区,更是寥寥。此次的一番观摩,从上海外联发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的介绍,让我感觉上海自贸区正是其中之一。
上海外联发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由自贸区成立、负责为入区企业提供从企业注册、税务登记、政策服务等服务的专业商务咨询公司。这次参观考察,该公司副总经理谢勇为我们培训班学员作了一场十分精彩的讲解,其轻松活泼的讲授风格和内容丰富的PPT,更具市场化和营销化的方式,这亦可誉为上海自贸区市场化服务定位的直接体现。
作为我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区从2013年9月挂牌之初,便与国家级发展战略紧密相连,将其定位于面向全球,推动中国与世界贸易、环球金融的进一步开发,并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管措施等内容,给后面成立的几个自贸区画出了一个蓝图。广东自贸区则定位于深化港澳及东盟经济圈的多方面往来;天津自贸区定位于面向东北亚,推动京津冀的协同发展;福建自贸区定位于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定位不同,政策自然应当差异化。但由于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成立时间较短,因此这三个自贸区暂“以复制上海自贸区的成功经验为主,在投资管理制度、贸易监管模式、金融制度和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领域改革创新”。总体而言,上海自贸区无论从格局定位的广度,以及政策的先行性、创新性来比较,均处于领先的位置。虽然,宏观措施有一定的共性,但各区都需把握住符合自身定位的差异化要点,才能更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负面清单”:真正的制度性创新
作为四大自贸区之首,上海自贸区的动向代表着我国国内经济金融发展的风向。
其中,最受关注的改革点之一,便是外商投资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所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即政府明确划定禁止性或限制性领域清单,清单内活动受禁止或限制,但清单之外的所有的行业领域及其合法经济活动均被许可。负面清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更好地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此项制度被认为是最市场化的监管手段之一。随着自贸区的扩大开放,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4月21日发布了的统一适用于四个自贸区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对外商投资的限制措施条目数由上海自贸区2014版负面清单的139条缩减至122条,进一步提升开放度和透明度。负面清单的统一也是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过程,有利于形成负面清单制度全国推广的作用。
思考:广东自贸区更应大胆创新
上海自贸区的定位是面向全球的,借鉴上海自贸区的一些已有的经验和做法,可以避免走弯路。但广东自贸区应充分考虑自身地理位置和经济特色,作为全国第一外贸大省,广东自贸区应有效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广东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投资合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服务。加上去年内地与香港在CEPA框架下签订的协议,让广东自贸区可以率先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进一步为粤港澳服务业的合作创造了广阔空间。为此,广东自贸区应通过怎样的顶层设计才能对接广东作为APEC和CEPA框架下的前沿阵地优势?需要通过那些优惠政策才能吸引大量的金融、贸易、航运、服务等行业的专业人才?通过那些制度创新才能吸引企业的入驻?通过怎样的行业规划才能有效的利用好自贸区政策优势服务目标行业的发展?通过怎样的资源分配才能确保自贸区内三大片区的协同发展而不是相互竞争,这是广东自贸区管理部门必须深思的一些问题。
改革创新必须要打破常规。自贸区的发展就是一个在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反复博弈。因此,推动广东自贸区的建设,不能只讲学习经验,而不做实践尝试;不能只讲创新,而不敢破改旧制。再好的设想,只有放到实践中探索,才能出真理。期望政府应有邓小平同志当年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勇气和魄力,通过真正的制度创新释放政策红利,真正发挥广东自贸区作为改革创新经济高地的功能。
(作者系第三期民企精英培训班学员、增城市中建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马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