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期,“供给侧”火了。
表面上看,供给侧与需求侧是两个完全的对立面,事实上,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都致力于刺激生产,只是二者出发点不同。需求管理只能刺激中低端需求,中低端需求只能带来中低端供给;高端需求不是刺激出来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自发形成的,供给侧管理的目的在于增加有效供给,压缩无效供给,让生产要素向高端供给流动。
完全的市场论者认为,需求创造供给,供给会自动适应需求,这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之上,而现实中这种纯理想化的假设是达不到或者只能在局部市场实现,其结果是市场有时会失灵,导致供给侧与需求侧产生结构性不匹配的矛盾。在实际市场中,即使有些需求没有满足,如海淘、境外代购、海外抢购等需求外溢给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增添了潜在发展机遇,仍有不少企业不善于利用供需结构性失衡的动力主动转型升级,提升供给对需求的适应度。这当中既有企业安于现状“不想转”,也有一些企业担心市场挑战和壁垒而“不敢转”,更有相当一部分传统行业的企业在转型升级的浪潮中无所适从“不会转”,以致许多企业认为“双创”与传统行业企业没有关系。
针对以上现象,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大力推动供给侧改革。这无疑将给企业尤其是极具市场活力的民营企业带来新一轮增长机遇,给“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企业装上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一是简政放权,强化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供给管理的要义是改变干预经济的惯性思维,不要干预一般竞争性领域产业结构调整,放手让企业自发调结构,强化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使供给结构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供给侧改革不是干预这一进程,是加速这一进程,尽快优化资源配置。二是营造环境,为企业进入新兴领域提供助力。营造有效供给环境条件,需解放供给端约束,推动改革创新,冲破利益固化,充分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减少企业“不敢转”的忧虑。三是减税降费,增强企业的再生产能力和创新活力。企业响应供给侧结构改革号召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试错”就会付出一定的代价。供给侧改革还要发挥减税降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降低税率会提高劳动和资本的税后报酬,降低“试错”风险,刺激劳动和资本供给的增加,通过“放水养鱼”,以创新供给,激活潜在新需求。
总而言之,如果民营企业能把握住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新机遇,将会在改革红利的滋养下加快成长,在适应新常态的进程中绚丽绽放。
(杨超)